目前对于治疗晚期胃癌的药物,患者的选择是十分有限的,虽然医学界在针对胃癌这方面是不断地做出努力,但是在从结果来看这方面的结果还是不能尽如人意的,绝大多数品种最终结果为阴性;由于胃癌的异质性强,对化疗和靶向药物的敏感性较差,是对个体化治疗要求很高的肿瘤。
根据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靶向VEGF的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2)靶向VEGFR的单克隆抗体(雷莫芦单抗)3)捕捉游离VEGF的Trap(.阿柏西普);4)靶向VEGFR的TKIs(瑞格菲尼)。虽然同为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不良反应方面会存在共性,但因为其作用机制的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毒性表现。抗血管生成药物常见的共同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出血、蛋白尿等。而目前问世的靶向V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瑞格菲尼、索拉菲尼等多为多靶点的激酶抑制剂,往往会出现皮肤毒性,尤其是HFSR。阿帕替尼作为抗血管生成的TKIs在应用过程中就有可能同时存在以上这些不良反应。
雷莫芦单抗和阿帕替尼同为作用于VEGFR2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所以两者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往往会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阿帕替尼的Ⅲ期临床研究中,研究者认为相对于雷莫芦单抗在REGARD中的研究数据,阿帕替尼组3/4级高血压、蛋白尿的安全性并不劣于前者,甚至在心脏毒性方面会优于雷莫芦单抗。这一论点在国际同领域内引起了一些争论,有学者认为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联合治疗导致了其不良反应的比率增加,单抗单独治疗组各不良反应的发生比率会更低,而阿帕替尼并未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所以其安全性的优势并没有那么突出。至于阿帕替尼在心脏毒性方面显示出来的优势,则被认为是阿帕替尼的临床研究中入组的患者缺乏高龄患者,所以阿帕替尼在心脏毒性方面具有优势这一结论是欠成熟的。
贝伐珠单抗是目前实体肿瘤治疗中最经典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贝伐珠单抗的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限于其属于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特点,贝伐珠单抗在应用过程中多与化疗相联合。所以,贝伐珠单抗在各重要的临床研究中所反映出的不良反应多与化疗不良反应相关,但仍然能够发现其抗血管生成治疗导致的特异性毒性的增加,如高血压、蛋白尿等,帕替尼在晚期胃癌Ⅲ期临床研究中的结果,反映出阿帕替尼在不良反应方面与贝伐珠单抗相似,研究者认为属于可预期、可控制事件。
这三个药物在不良反应方面可以看出,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在高血压,出血的发生率是低于雷莫芦单抗、贝伐珠单抗的发生率,所以可以看出阿帕替尼与同类靶向药物的安全性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