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从病理过程看,糖尿病肾病可分为 5 个阶段。
Ⅰ期:肾小球肥大,呈高滤过状态,肾小球率过滤升高,本期无病理组织学改变;
Ⅱ期:运动后微蛋白尿期,尿蛋白排泄率正常或运动后增高.可有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张;
Ⅲ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期,此期肾小球滤过率仍正常,病变仍为可逆性,若不积极干预,大多数患者病情逐渐进展;
Ⅳ期:显性蛋白尿期,肾小球率过滤下降,有典型的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病理改变;
Ⅴ期:肾功能衰竭期,此时尿蛋白排泄可减少,值得注意。
临床上,糖尿病肾病也按此 5 期作出诊断,其中 I~III 期为糖尿病肾病早期,及时诊治可能逆转病情。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以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或尿微量白蛋白尿与尿肌酐的比值(ACR)为参考指标。正常 UAER<20 μg/min(或 30 mg/24 h),ACR 为<30 mg/g,如 6 个月内检查 2 次 UAER 或 ACR 超过正常,结合糖尿病病史(常在 6~10 年),需考虑糖尿病肾病诊断。
过夜晨尿标本比随机尿精确。但要排除其他非肾性因素引起的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运动、高血压、心力衰竭、全身感染、发热、妊娠等。糖尿病肾病Ⅲ期即微量白蛋白尿期,定义 UAER 在 20 μg/min~200 μg/min(或 30~300 mg/24 h)或 ACR 在 30~300 mg/g,糖尿病肾病Ⅳ期即显性大量白蛋白尿为 UAER>200 μg/min(或 300 mg/24 h)或 ACR>300 mg/g,
由于 1 型糖尿病自然史比较清晰, 所以按上述标准诊断并无疑问, 而 2 型糖尿病 50% 病例是由于偶然的血糖检查或患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有研究显示发现 2 型糖尿病时其血糖增高时间约为 8 年。
因此,2 型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除按上述标准外还应结合其他器官的糖尿病微血管病损情况,如眼底情况、周围神经病变等作出判断。尤其是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属微血管病变,一般发病相平行,即蛋白尿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糖尿病肾病可能性大。
但是常规眼底检查阳性率较低,有时经荧光造影检查才能正确判断有无早期视网膜病变。某些尿蛋白检查如尿α1 微球蛋白、β2 微球蛋白等,升高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指导意见:
诊断及鉴别要点如上。